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

REACROT的兄弟,小一號的燒水神器MSR windburner

說上次看到J兄他老哥那一個燒水神器reactor真的很神奇!看起來其貌不揚,但是卻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燒水王,雖然看得我心蠢動,可是仔細與J兄討論後,這只能(燒水)!
沒錯,只能燒水,因為火力太太,而且鍋具設計因素,就算調到最小火,距離文火還有一大段差異,更別提到用來煮飯或用做其它簡單烹飪用途。仔細想了一想,以我目前所走的行程當中,較少需要單純燒水或是極端環境的行程,而且這鍋具與我目前EPI鈦鍋相比,體積與重量並沒有減低,反而更巨大,因此打消了這念頭。
轉換工作也已經半年的時間,每天在廚房與鍋具食材奮戰,到了休假的時候上了山,反而就想搞些最簡單的東西來吃吃,實在不想放了假,還要再煩惱準備哪些東西上山,一切最簡單就好,上了山盡量單純。反正要吃好料的,下山搞就好,我才不要上山搞........
休假上了山, 變成最常帶乾燥飯或是泡麵上山,若是簡單的郊山行程,頂多帶個咖啡或是茶包,等待休息時燒個水,與山友話家常。休假對目前的我來講,時間是很寶貴的,就連睡覺都感覺有點浪費時間,想要趕緊抓緊時間到處走,因為休假結束後,就要開始每天在廚房內奮戰了,因此能夠省下來的時間就省下來。
有一天晚上工作結束後,逛了逛對岸【8264】戶外網站,發現對岸山友展示了MSR WINDBURNER這個新奇的工具,好奇心真的害死一隻貓,結果..........
MSR的包裝盒比起以前有點不同,不過基本上而言都是開放式的包裝,而這個包裝也不例外。目前美國政府大力推行『Made in the USA』而MSR當然也要響應政府政策,我實際檢查過,除了鍋身外部的隔熱塑膠罩為越南生產之外(隔熱罩內部有產地貼紙),其它零部件都為美國生產無誤。
另外,在包裝正面右下角標示煮沸0.5公升所需時間,注意喔!是0.5公升,不是它的哥哥REACTOR標示為1公升,這點要特別注意。
轉到包裝的另一面,可以見到更多資訊。
這款windburner所標示的重點是在於防風,強調在極高的風速之下,依舊可以保持優異的熱能傳遞,這一點讓其它系統爐具望塵莫及,在購入之前,我也確實研究與仔細尋找國外相關的使用經驗與測試報告,說句實在話,要比煮沸時間,它的對手jeti不會差太多,但是抗風性就差很多了,可以找youtube看看老外在狂風大作下所做的實驗。
打開包裝後,將物品全部拆開來,東西就是這幾項,看起來很沒有價值.....
工作桌很亂,連背後的時鐘都入鏡。各位就將就些吧!全部的物品就是這些,比起reactor多了些物品。
我們先從杯蓋開始看起。首先這個windbuner與哥哥reactor不相同,是採用軟質塑膠杯蓋,作為鍋具的外蓋。
沒什特別,扣具設計就如同常見的塑膠藥罐一樣的方式,二邊留有透氣孔與出水孔,中間的小洞是搭配原廠的咖啡沖泡器使用(就像訪間常見到的泡茶器一樣的設計啦!),材質很像是PP(聚丙烯),手邊沒有FTIR沒辦法確定是這個材質,這個杯蓋除了搭配鍋具本體使用外,也可搭配隨鍋具的塑膠杯使用,算是不錯的設計。
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開箱文,我的重點是在爐具系統,所以小配件不會有很詳細的說明,這是要先友情提示的。
接下來的組件就很重要了。
因為WINDBUNER整體爐具是屬於瘦高型設計,重心偏高,而且所設計的瓦斯罐還是110g小型瓦斯罐,因此容易有翻覆的潛在危險,因此MSR設計了可折疊收納的瓦斯罐支架,用來將瓦斯罐固定,將重心穩定住。
打開來後長這樣,可以使用110g與220g的高山瓦斯罐,相當方便!

好啦!接下來進入鍋具主體,這才是重點!
鍋具雖標榜1公升,但是安全的操作煮水量是0.5公升,因為水煮沸後,體積會膨脹。所以MSR建議0.5公升,實際裝水到一公升後,水位幾乎已到杯口,極限的容量是0.7公升。
鍋具握把設計與JETI不同,握把是與鍋身外部的隔熱罩連在一起,而隔熱罩材質是硬質的塑膠(可能是NYLON),不會因受熱,導致軟化,實際測試後,鍋身在高溫下拿起,依舊穩固。
隔熱罩可以拆下清洗,將握把內部卡榫剝開後,就可以拆下隔熱罩。
卡準長這樣,沒有特別處,不過要注意的是,要與鍋身結合時,得要特別確認鍋具上的卡準是否與隔熱罩結合準確,要不然會有鬆脫的危險。
鍋具上,焊有一卡準,與隔熱罩連接。

翻轉鍋具,觀察最熱交換鰭片,與哥哥不同的地方,在於鰭片面高度較高,但是密度較低,這應該與爐頭的設計搭配有關,理論上,熱交換鰭片愈多,表面積愈大,熱交換效率也會提高,但是MSR為何不做密點?所考量的因素有很多,可能與重量、燃燒效率、熱量傳送有關係,這點我是很好奇,想要問看MSR的工程師.......
注意看,底部的鰭片,不是如同REACTOR一片一片焊上去,而是一個總成,這點可能是為了加工方便性與成本考量。
熱交換鰭片,在經過加熱使用後,表面的氧化層,會因為熱膨脹係數的差異,產生細微的裂痕,但是不影響使用,只有很輕微的肉眼可見白色線條。在尚未點火前,我有仔細觀察鍋身內外部,是否有任何小裂痕,先前觀察J兄的REACTOR,鍋具裡外都有許多細小的裂痕,這次我就特別注意是否有相同的情況,後來我發現到,全新的鍋具是不會有裂痕,是在燒過後產生(熱膨脹係數不同所產生)。倒是不需擔心,因為這是氧化處理後的鋁材常有的現象,就鍋具的使用沒有影響。
下一個我們要看的是爐頭,這是最重要也是最特別的地方。就原理上而言,是與反應器相同沒有錯,但就技術上而言卻是不相同的,此話怎說?就讓我研究後的推測(因為無法拆開啊!只能推論)告訴大家二者之間的差異性。
有用過反應器的都知道,反應器的爐頭是類似多孔陶瓷材料,利用瓦斯與空氣混合燃燒產生的溫度來激發(紅外線轉換材料)藉以將熱能以紅外線型態輸出。而且這個多孔材料的起始工作溫度不高,能夠在一開始點火後,立即的產生轉換效果。可是windbuner並不是這樣。
先來看一下爐頭外觀。
爐頭的做工,這回不得不說是相當的精細,不太像美式作風。中間銀色不銹鋼網是用來隔離產生高溫的爐頭底座,防止燙傷,並保護與支撐瓦斯混合管。
反轉爐頭,可以見到瓦斯調節閥外觀,調節閥的設計與soto很像。點火時必須要先轉開一圈,瓦斯才釋放出來,點火後,再轉第二圈為中火,第三圈為大火。瓦斯旋鈕上有一彈簧,不使用時可以向內反摺,方便收納。
調節閥下方就是空氣/瓦斯混合機構,這點與反應器很不同,反應器都是包在內部,而windbuner就採用了一般常見的設計方式,看到這裡,我也很好奇這樣的設計能否在極端環境下提供瓦斯穩壓的效果,翻遍說明書,似乎沒有提到具備如同soto般的穩壓效果。
銜接瓦斯罐的機構,是全金屬材質,而黑色部分是採用黃銅材質,表面進行氧化處理,摩擦後會露出黃銅本色。
反轉到爐頭正面燃燒區域,可以見到與反應器是有明顯差異的。雖然一樣包覆著鐵絲網,但是紅外線轉換材料就完全不同,windbuner是使用類似金屬氧化觸媒的材料來進行熱能轉換,就類似白金觸媒之類的東西。
仔細看,內部的金屬細網會反光,而且散發銀色的金屬光澤。先前有提到可能是白金觸媒之類的東西,假設的依據是來自於這裡的發現。大多數的金屬在空氣中高溫加熱後,其表面都會與氧氣產生反應,表面氧化後產生金屬氧化物,因而失去閃亮金屬光澤。唯有貴金屬在高溫中不容易表面氧化失去金屬光澤,而貴金屬中,經常被應用作為觸媒轉化材料就是白金(鉑),先前在實驗室經常使用白金作為載具,就算加熱到800度高溫下,白金表面依然銀光閃閃,完全不會變色。
爐頭旁金屬圈凸點,是用來卡住鍋具,卡住後可以連同爐頭、瓦斯罐一併提起,這一設計頗為理想。
爐頭安裝在210g瓦斯罐上的樣貌,等一下要來點火。要先說明的是,填充瓦斯已經改為卡式罐的丁烷。
爐頭沒有自動點火器,MSR設計生產的爐頭都沒有這樣的設計,依據經驗,自動點火設計在高海拔地區通常不可靠,只有打火機比較可靠。爐頭點火後,剛開始的外觀是呈現藍色的火焰,在陽光下面幾乎無法見到,所以,MSR有設計一條銅線,當火焰點燃時,這條銅線就會發紅,讓使用者可以識別目前爐頭情況。
這個爐頭與反應器不相同,反應器點燃後,會迅速地轉化能量以紅外線型式放出,大約只需要5秒的時間,但是,這一顆爐頭需要(預熱)時間,每一次冷啟動到爐頭發紅,需要15秒時間(三次點燃後的平均值)。
 爐頭點後,溫度會迅速升高,但是上升速度不及反應器快速。
爐頭構造也與反應器完全不同,主要能量轉換材料完全不同,反應器的材質使用類似多孔狀陶瓷材料,這個Windbuner使用金屬編織網,這個材料可能也是貴金屬,因為多次燃燒後,依然保持亮銀色的金屬光澤。
爐頭最外圍的保護金屬網只是一般金屬,內部細緻的金屬編織網才是紅外線轉換材料,當爐頭預熱完成後,整個爐頭會散發出強烈的紅外線輻射。
爐具可以與爐頭緊密接合,防風性能相當優異。但是這爐具也是有缺點,火力大小可以說只有開與關,火力調整到最小依然沸騰強烈,如果要用來煮飯,實在別想太多,肯定燒鍋!這真的只適合燒水,如果要用來泡麵都得要等待水滾後,熄火,將泡麵放入才行,要不然一定會溢鍋。
這鍋具有很強烈的獨特性,加熱功力強大,但是應用很侷限。購入前要謹慎思考行程的搭配,否則會覺得買錯鍋子。再購入前,我就將它定位成輔助鍋具,例如參加團體,而且不需要自行烹煮的行程,只需要自己燒水,或是,沖泡自己的正餐。總之,考量這鍋具的癖性,選擇適合的烹煮食材。
總之,裝備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用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裝備,這才是重點。

以上,報告完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