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

腓骨骨折之樹蛙斷腿週記

 上次大小劍回程滑倒後(延伸閱讀:I'll be back!),醫生診斷為朏骨骨折合併腓脛聯合關節扭傷。從7/31號發生,到8/2號下午動刀再到後續的復健治療,這過程發生許多以前從未接觸到的事物與體驗,心血來潮就記錄下來,相信肯定有人與樹蛙遭遇相同情況吧?

山行哪有不受傷?吃燒餅哪不掉芝麻?

抱持著正向積極的態度,才能讓自己更快恢復唄!

【術前評估】
醫生評估樹蛙除了腓骨外,還有腓脛聯合關節扭傷,建議採取積極性治療較能降低未來三角韌帶運動障礙。幾經思考後,決定使用金屬板與骨釘治療方式。稍作研究一下,固定的金屬板大致上分為二種,健保的使用高氮無鎳不銹鋼,而自費的為ASTM F136 or F67鈦鋼合金(美國材料測試協會的鈦鋼合金規格分類)二大材料。再依照機構設計又分為傳統機構結構(螺絲孔無鎖牙)與互鎖式機構(螺絲孔有鎖牙),細分還有許多規格。這需要與醫生討論最適合的方案,並不一定貴就是好(鈦合金也不是很貴的材料),最後與醫生討論,分析腳踝部位皮膚較薄,使用不銹鋼版異物感較明顯,建議使用鈦鋼合金互鎖式,再使用一根長骨釘固定朏脛聯合關節,等待三角韌帶復原後再行移除長骨釘,確定手術方案後,就立馬安排動刀時間。
【8/2手術日】
只有在電視劇中瞧見手術房模樣,實際進來後,發現冷得要命!經護士解說因感染控制,得要控制手術室環境溫度,降低微生物繁殖。躺在手術台上看著護理人員為了準備手術忙進忙出,深深覺得護理人員工作之繁重與辛苦,不像外表看得那樣輕鬆簡單啊!

手術採取半身麻醉方式,因此手術進行時還可以聽見醫生與護士的交談聲,卻又感覺不到疼痛,這體驗還真的有趣。鎖入骨釘過程,耳內還可以聽見骨釘鎖入的咑咑聲哩!

過程約一個小時多一點吧?醫生告知手術結束,縫線包紮結束後,就送往恢復室等待。約過了30分鐘,轉往普通病房,看著自己的右腳被包紮成一大包,心中百感交集...
不知道哪時候才可以慢跑與爬山?

手術後醫生拿著X-RAY影像,解釋這次手術的過程,總共打了八根骨釘與一片骨板,可以清楚看見腓骨上螺旋裂痕。醫生說,採取積極治療方式,除手術外,還要搭配術後的護具,儘可能提早患者行走時間,才能促進患部的血液循環提早復原。不過護具先不用著急,得要等到拆線且傷口復原後才能穿戴。


【8/6出院】
  原本計畫開刀後只須三天就可以出院,結果醫生看傷口判斷輕微發炎,必須要再緩個幾天,但也不確定倒底哪時可出院。直到有一天晚上護士換藥時,說要將傷口照相給醫生判斷,醫生遠端判斷傷口後,就告訴護士明天一早就可以辦理出院了,聽這消息樹蛙可是高興不得了,總算不用整天待在病房裡看窗外景色啦!

【8/11術後一週】
門診時醫生調出手術當時的X-RAY影像,解釋這次手術的過程,總共打了八根骨釘與一片骨板,可以清楚看見腓骨上螺旋裂痕,看起來就像竹子被扭爆的模樣,真不知道當時如何走下山的!



明顯感受到腳踝周圍筋肉較僵硬,並且水腫嚴重,醫生說剛動刀後這是正常的發炎現象,必須要經常抬高腳讓血液回流,水腫自會消退,而腳踝僵硬是因為骨釘固定踝關節,動作受限外加手術傷口,這得要靠術後復健回復靈活度。

靈活度的最大差異是在腳掌的抬升角度(踩剎車的動作)與左右搖擺角度,與正常的左腳差異很大,多了一根骨釘就差很大。但骨釘需要三個月才可移除,移除前只能先進行腳掌抬升角度復健訓練,後續完整的復健訓練只能先緩緩了。


傷口縫線癒合狀況還不錯,除了不能碰水,每晚使用碘酒消毒傷口更換紗布外,剩下的就是等待傷口復原啦!

【8/18術後二週】
門診開始前,先去照X-RAY,觀察骨骼復原情況。看了相片後醫生說目前骨骼正在復原中,一如預期中發展,評估傷口癒合狀況不錯,但有少許紅腫情況,就交代護士使用美容膠帶貼住拆線傷口,再於第三週門診時,觀察傷口情況,再決定可否穿戴動態護具。
而右小腿肌肉因為暫停使用,變得比鬆軟,好奇心拿起捲尺測量外圍,發現比起左腳外圍少了三公分!所以只要二星期不用,肌群立刻退化的傳言是真的。按照這樣推估,等到半年後才可以逐漸恢復慢跑與重訓,也幾乎只剩下原本的30~40%體能,也難怪運動員必須要持續訓練,才能保持最佳的體能狀態,特別是年齡如果超過35歲後,體能退化更明顯,當帥哥是很辛苦的事情啊!

這二星期以來,最辛苦是蛙嫂了,除了家中大小事外,還需協助樹蛙行動不便所衍生出的雜事,讓樹蛙真的很不好意思,因為自己疏忽腳傷,結果讓蛙嫂累得要命啊!也擔心樹蛙因為腳傷讓心情悶悶的,假日充當駕駛載樹蛙出遊拜拜踏青,雖然大多數都是遊車河,偶而下來撐拐杖行走,但也聊勝有無啦!

這二週以來,因為腳傷因素,平常許多看簡單的日常的活動都變得複雜起來,因為不能對右腳施力,許多動作都必須拆解,調整到可以用左腳、核心、雙手可以分擔使用,說起來很簡單,實際做起來可真的是(勞其筋骨、苦其心志、空乏其身)一點都不為過。

廚房工作特別需要用到雙腳,但因為腳傷只好先暫時找一個板凳,利用板凳維持身體平衡,空出雙手。舉起鍋子移動時,因為少了右腳維持平衡,只能使用核心力量平衡,人體機制真的很巧妙,少了哪裡,另一邊就補回來。

【8/25術後三週】
今日要回醫院複診,觀察骨折裂痕癒合,同時評估手術傷口復原情況。
手術後腳踝持續水腫,如果情況允許必須高過於心臟,可是現實情況很難啦!除了受傷發炎造成水腫外,還有就是小腿肌肉因為沒有出力造成血液回送壓力不足,造成腳踝水腫。對於這樣的情況,醫生建議儘快使用患部行走,促進患部血液循環,可以明顯降低水腫情況並加速患部修復,主因是末梢系統血液循環通常不好,而且筋與骨都沒有血管分佈,所需養份與代謝都依靠周邊肌肉微血管的擴散作用來達成,才建議身體允許之下儘可能使用腳步行走。
門診前先照X-RAY,看診時醫生評估後,認為術後復原情況比預期快,照片內骨裂痕跡較前一周淡化許多,只剩下一條最粗的螺旋性裂痕。

醫生認為依照此復原進度,固定腓脛聯合關節骨釘可以由原先預計11月初,提前到9月中移除。同時,看這情癒合情況判斷可以使用動態護具輔助行走,不需再使用護木固定。檢視縫合傷口復原狀況確認沒有發炎,醫生開始說明動態護具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,醫生推薦使用德國OPED的VACOPED-Short短版動態護具,護具看起來其貌不揚也沒有甚麼高科技含量可言,但要價不斐。幸好有保險給付,否則樹蛙也花不下去!看過原廠的網站介紹,該公司為德國生產製造,產品線都以術後復健輔助用具為主業。OPED德國官方網站,至於台灣有代理商,產品線幾乎全都有,不過樹蛙只需要足部護具,希望其它都用不到,也不要寫體驗文....
中文找到資訊少之又少,在台灣這不屬於健保給付項目,外加所費不貲,使用的人並不多。其實這東西在國外早就行之有年,除了德國外,美國也有廠家投入開發製造,對岸也有廠家山寨,使用關鍵字查詢google可以找到一堆資訊,前提必須用英文。

呼叫Youtube,請金髮碧眼的洋妞來為大家示範如何穿戴OPEDVACO-Short

聊聊實際的體驗,穿戴護具後,確實可以維持患部穩定與提供足夠支撐,完全可以將笨重的石膏拋棄(當然就不能在石膏上簽名XD),而且重量減輕許多,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礎移動(跑步?別想!),不像傳統護木無法觸地行走。但在使用前,必須要醫生確定患部復原情況,絕非穿上這護具後就可以變身為鋼鐵人,此外護具還可以調整腳踝前後的擺動角度,可以視醫生指示,調整限制範圍,不會因穿戴後行走而忽略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造成二次傷害,實際走起來,穿著護具的右腳較高,左腳較低。會一腳高一腳低情況(可以另外購買增高鞋套,用來墊高正常的另一邊,要價2K!),除此之外,穩固性與使用護木大同小異,甚至更穩定(個人感覺),也不用持二支拐杖,可以空出另一隻手,算是撿回一半的生活機能啦!若將來復原更完整,就可以完全不需要拐杖行走(要看醫生評估)。

來說這護具缺點吧,就是很悶熱!非常悶熱!
樹蛙自己足部就容易出汗,穿戴30分鐘後,布套都可見到汗水浸潤的模樣,長時間行走肯定濕一大半。
不過,這布套是可以拆卸清洗的,布套後方拉鍊可以打開,將內部的真空塑形墊取出,方便清洗!


建議若沒有行走時,可以脫下來維持足部乾燥,要不然悶在護具內一整天很容易出現皮膚問題,到時更加麻煩

【9/1術後四週】
繼上週門診後,醫生告知恢復狀況比預期好,就不需要每週門診,改為雙週診即可,並提前於9/19(術後九週)拆除固定腓脛聯合關節的骨釘
雖然骨釘尚未拆除,但足踝復健得要開始,只要在能夠忍受痛感範圍內,每天最少要四十回合的踩踏動作,同時還有小腿肌群的肌力訓練。骨釘因素,右腳踝能上下擺動角度少了正常左腳約30%,而且在擺動時明顯感受腳背與外側腳踝緊繃,除了骨釘因素可能也與肌肉筋膜沾黏有關係,這週開始的擺動復健確實明顯降低緊繃感,只是要忍耐帶來的疼痛感。
腳踝的復健內容得要看復原情況決定,評估腳踝情況後,擬定上下擺動,外側與內側韌帶訓練。研究些國內外關於腳踝復健的文章與影片還蠻多的,選了一篇中文影片參考使用,內容詳盡清楚,大家可以作為評估與復健參考。

其中韌帶的訓練需要搭配彈力帶使用,樹蛙自己使用了美國Thera and彈性帶


此款彈性帶有許多顏色,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拉力值。依照樹蛙目前情況,使用綠色的比較符合,原先是考慮彈力繩,不過考量腳掌的接觸面積與包覆性,還是寬版帶狀有較高包覆性,實際按照影片操作,復健起來很有(感覺)!


腓骨長肌、腓骨短肌、伸趾長肌都感到酸酸的,而且原先腳趾彎曲不足情況也有改善喔!
週日,蛙嫂開車在樹蛙出門遊車河,停好車後,樹蛙嘗試單獨使用動態護具而不使用拐杖助行,路程往返約2km。走起來感覺算輕鬆,腳踝不會疼痛,腳背也沒有水腫狀況,但行走過程要放慢,速度約正常行走的1/3左右,就當作是復健運動唄!
持續做足踝上下擺動訓練約三天,足踝的緊繃感降低很多,除了早上剛起床觸地時的緊繃感,開始動起來後就逐漸消失。手癢下,就嘗試將護具後方的限制角度做調整,原本是零度,修改成上下各二度,讓行走時腳踝的角度能彎曲些,模擬行走足踝上下擺動的狀態(真的不建議自己擅自調整角度,有可能會造成二度傷害,務必與醫生確認自身情況再行調整)。
動態護具幫助很大!目前腳踝外側肌腱尚未復原,必須要限制腳踝左右擺動,使用這護具就不需擔心!走起路來放心很多,起先還對這護具感到麻煩,使用一陣子後慢慢發現這護具真的不錯用,對於足踝的保護非常充足。

【9/5術後五週】      
每天按照三餐進行腳踝復健   ,可以感受到復健後腳踝靈活度較佳,但伴隨而來的問題是腳踝附近發炎腫脹,可能因為固定腓脛聯合關節的長鋼釘未移除,施加較大力量時會疼痛,因此降低每次復健動作為原本一半,希望減輕組織與關節負擔。
除此之外,原先以為使用動態護具就可以與平常正常腳一般行走使用。穿著護具就到處開始趴趴走,感覺自己總算不需依靠枴杖走路,內心壓力小上許多,也穿著護具騎機車(右腳當然不能施力,只能借力)移動都沒有問題(醫生肯定不建議騎機車啦!),空檔時前往附近王爺廟拜拜,祈求後面復健過程順利恢復原狀。


但實際上是,腳踝周圍韌帶尚未恢復,不能持續站立或行走,醫生建議剛開始只能夠行走15分鐘(一小時內)就要休息。想說測試自己是否異於常人,結果是若超過連續3小時沒有躺平抬高或休息,腳踝就會開始抗議隱隱作痛,起先置之不理,結果發炎情況變更嚴重,後來才摸摸鼻子認了乖乖休息 ,腳部發炎情況才開始減緩。

 腳踝受傷急不得!越想趕快復建好起來,就越不容易好!因為過度使用,腳踝圈紅線起來之處就會發炎紅腫疼痛,除了休息之外別無它法!這其中關連不知道與鋼釘尚未移除是否有關連?
門診當日,照慣例先拍張Xray相片,醫生看了片子後判斷都沒有異狀,再詢問樹蛙平均一日行走或站立時間大約多少。醫生聽到樹蛙每天都超過三小時另外偷騎機車,直呼太超過啦!不斷強調使用護具只是方便走動,不表示如同正常人的自由行動,以目前情況只能每小時站立或行走15分鐘(15分鐘?樹蛙隨便都超過ㄟ..),這樣的情況就是使用過度引起發炎現象,必須要降低足部使用量,才能減緩發炎情況,醫生也開立消炎藥,指示每日早晚服用並觀察發炎腫脹情況,必須要等待消炎後才能移除鋼釘。醫生嚴肅說明嚴重性,樹蛙也只能乖乖照辦,唉....忍耐是一種美德啦!

【9/14術後六週】
醫生說不能過度使用!所以這週只能儘量不站立與使用,除了每天腳踝復健(也只能做煞車踩踏的動作,其它要等到拆鋼釘才可以)之外,要給腳踝充足休息與修復。古有云:【傷筋動骨百日】就是這樣意思,但還是有許多事情需要雙腳移動才能完成,但也只能儘量麻煩同事或蛙嫂唄?護具起到優異保護效果,但近來天氣潮濕悶熱,長時間穿戴護具,腳踝都悶出濕疹癢到不行!趁這時候減少護具使用,讓腳踝透氣舒緩些,這模樣骨折又濕疹....魚與熊掌不能兼得,盡在不言中。


整天坐在椅子上看別人忙來忙去,對樹蛙而言是很難過事情,雖然自己明白不能像正常人般自由移動站立,但還是耐不住會穿上護具走動一下啦!尤其最近正在進行的木做施工,有時要與師傅現場溝通協調才清楚,只好前往現場(坐定)協調,師父看到樹蛙跛著腳來也能體諒,傷者為大哩!

門診當日,醫生看過X-ray影像後,確認復原情況還可以,判斷可將固定腓骨螺絲移除。安排在第七週手術移除,並表示移除鋼釘後腳踝可動角度會變得更大,屆時復健除了原先踩踏動作之外,可視情況增加外側/內側韌帶動作。
打從第四週開始,先進行每週五次的電療與熱敷復健,效果雖然緩慢,但可以看見變好情況,直到第六週尾聲,足踝腫脹消除許多,可動角度也變得更大(比起正常左腳少了約20%),雖然緩慢卻有進展,韌帶自我修復需要時間,耐心真的很重要。
這週收到【蘇花馬拉松】寄來的物資,這是2021年的賽事,路線為舊蘇花公路蘇澳港到粉鳥林,路線高低起伏景色優美,是肖想很久的賽事!去年疫情因素延期到今年,今年又因傷棄賽,只能感嘆無奈,明年再說了....

【9/19術後七週】
時間來到第七週,外側韌帶已經修復部分,得要拆除固定鋼釘,可進行多向腳踝復健。
原本的傷口已經癒合,還得要再次劃開傷口,將長度4公分螺絲拆除,算是小手術,但也得要在手術室施行。採用局部麻醉做法,拆除螺絲有一種(酸酸痛痛)感覺,除此之外是還好啦!手術時間只有30分,黃醫師技術了得,真的快狠準!


麻藥退了後疼痛感加劇,還可以忍受。服用抗生素與抗發炎藥物改善很多,黃醫師特地交代不能行走或站立太久(我是個不安份的病人..),只能乖乖照做,防止傷口感染。因為有傷口,必須比照外傷模式處理(不能碰水保持傷口乾燥、不能辛辣食物、不能過敏食物、不能施力、每天換藥),已經走到這裡完成60%醫療進度,可千萬要沉住氣別搞砸了!
開放傷口要保持乾燥,不能穿戴動態護具防止汗水浸潤,只能使用塑膠護木搭配拐杖行走。


【9/22術後八週】
今日為移除固定螺絲後第一次門診,目的是要了解固定螺絲移除後關節位置正確與否,依慣例門診前先安排Xray,爾後等待黃醫師判斷。門診當日早收到醫院簡訊,告知今日門診因為醫師確診停止看診,得要延期到10/6恢復看診,遇到疫情搗亂也沒辦法...
螺絲移除後第二天,腳踝上下可動作範圍變大,往上擺動角度與正常左腳相同,但往下擺動少了約15%,而腳踝往內彎與朝外彎可動角度也提升些許,但與正常左腳依然有段差距,這還需要靠復健讓韌帶柔軟才能回復。


【9/29術後九週】
固定螺絲移除之後每日按照YT老師指示復健動作與復健電療,腳踝緊繃感舒緩許多,原先腳背緊繃感已消失,除此之外腳踝踩踏動作也恢復到原先9成,可是腳踝左、右側彎曲依然進展緩慢。每晚睡前也發現腳踝高位區域仍有些腫脹,雖不感疼痛,但腫脹之後腳踝靈活度會變差,睡前都會使用筋膜槍放鬆阿基里斯腱後側,降低每天早起時的緊繃感。

目前只剩下這區域的緊繃感較強烈,特別是起床時伸懶腰的動作,紅線區域感受到拉扯明顯。
除了用電療放鬆舒緩之外,發現到筋膜槍也很有效,觀察後緊繃感的出現都是長期維持姿勢不動時出現,等門診時再請教醫師吧!

【10/6術後十週】
主治醫師確診,門診暫停二星期,原定門診被延後10/6,上回門診手術拆螺絲後的縫線也只能找附近骨科診所拆線,疫情打亂許多規畫好事情,但也沒辦法啦!
看了X-ray相片,相比上一次影像,骨裂痕已看不清楚,醫生也指示可以全荷重行走,同時進行本體感覺訓練,復健過程順利就可以在11月初回到不需使用護具的正常生活。




這二星期以來,足踝部緊繃感降低許多,除了工作需使用動態護具輔助,在家中起居可以正常行走無礙,這樣快速的復原除了動態護具幫助大外,足踝的積極復健也佔很重要比例!但是復健必須要隨時觀察足踝是否有腫脹(韌帶修復大多需要90天,直到今日足踝還是有輕微腫脹),別因為心急硬操,反而讓復原情況變差。除了復健動作外,幾乎每天都進行電療復健,針對右腳足踝的外側與內側韌帶、腳背,這要視實際緊繃情況自行決定電療區域,效果相當顯著。
腳踝踩踏動作與角度都與正常左腳無異,也可以單腳站立平衡,唯獨腳踝向內、向外翻時,腓骨旁與阿基里斯腱外側會感到緊繃感(比起前二週已經好很多),這點就需要時間自我修復了。

週六開車前往台中,順道前往潭雅神自行車道旁的廖大開心農場,穿著動態護具走起來已經不會有蹩足不適感,只是一高一低的落差需要習慣下,除此外沒有任何足踝不適症狀出現。

【10/13術後十一週】
雖然骨折處已經看不出來,但韌帶與周圍軟組織的復原比起骨骼慢上許多。
單腳荷重沒問題,但問題卻是韌帶緊繃與肌力退化,舉例來說,傷前可以輕鬆的單腳墊腳尖站立,如今卻沒有辦法,小腿會出現力竭發抖現象。所以說骨折康復只完成60%復原,後續40%復健才是更重要的程序。

找醫師討論後,醫生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幫助,也開立物理治療單。前往物理治療科報到後,先評估腳踝情況(走路,腳踝角度,疼痛感、肌力測試),評估的結果是骨骼結構正常,但肌力與韌帶因為受傷停止使用,退化情況明顯。且腿部(小腿/大腿)韌帶也較僵硬,必須先將腿部肌腱韌帶放鬆後(拉筋/按摩),腳踝可動角度會有改善,與此同時,肌力訓練可同時展開(但不可對腳踝施加過度力量,只能恢復以前50%強度)。拉筋放鬆完後,搭配熱療促進患部血液循環(這部分可以在家中泡熱水也行)。



物理治療經常看到的遠紅外線熱療,既然有安排就來做吧!但是我還是喜歡雙腳泡熱水,特別是拉伸韌帶與肌力訓練後,坐在電視機前泡上一桶熱水(水要淹過小腿肚)這可是非常舒服的享受哩!
熱水泡起來很舒服,連(菠蘿)都很喜歡!每天早上蛙嫂也會準備一盆溫水給菠蘿泡澡暖暖身子啦!

護具使用雖然很放心,但潛意識會對護具產生依賴,這情況在穿戴前醫生就有告知,等待康復時就需要訓練【裸腳】走路,培養路感,為了轉換到一般鞋子行走做準備,因此要減少護具穿戴時間,安全無虞情況下使用裸腳走路。


【10/20術後十二週】
古有云:傷筋動骨100天
骨折雖然復原,但肌肉與韌帶卻還沒有恢復原來水準。
這星期以來都沒有穿戴護具行走,恢復日常生活穿戴鞋具,但強烈感受到右腳踝的緊繃感,更仔細說應該是正常行走時隱約的緊繃感,為了要解決這問題,刻意將自己日常步行與上下樓梯動作分解,找出是哪一個動作造成哪一個位置不適。
發現到,正常行走時,腳掌著地與離地的順序為:腳跟>腳掌外側>腳趾,如此重複循環下去。
引用資料來源:http://health.morningstar.com.tw/healthqa/sick_news.asp?tb=2&id=2257

而發生不適感的所在位置,不是原本認為腳踝處,而是當腳跟離地時,腳背的外側產生不適感,而且隨著腳跟抬越高越沒有力氣,甚至用盡全力也沒有辦法踮起右腳尖(小腿會發抖,肌力不足現象)。
與物理治療師討論後,這情況是因為右小腿長期未使用,造成小腿肌群(比目魚肌、腓腸肌)肌力不足。
圖片出處:https://www.elab.fashion

必須要先提高小腿肌力後,再觀察不適感是否好轉。肌力訓練也很簡單,只要每天練習踮腳尖,每組15下,每次5組即可。
有請YT為大家解說,正確的踮腳尖肌力訓練方式。

將腳尖踮起與放下的過程是重點!要緩慢地抬起與放下,小腿肌肉可以明顯感受到【酸痛感】,起先三組內沒有感覺,隨著次數越來越多,小腿感受轉強烈,做起來也會吃力!但不用擔心會傷筋動骨,只是肌肉痠痛而已啦!
當天做完五組後,小腿與腳掌痠痛感明顯。晚上休息時,先使用按摩滾輪放鬆小腿,網球處理足底(如同足底筋膜炎處理法),最後後泡上一桶熱水(水溫42度,深至小腿肚)邊看電視,熱水泡熱後,雙腳擦乾穿上厚毛襪(讓足部維持溫暖,促進血液循環)躺平睡覺。隔天起床時明顯受到足部(腳掌與腳踝)鬆弛舒緩很多,而且下樓梯、走路緊繃感都有減緩,如此可確認腳踝緊繃的原因與消除方法。

右腳因為長期未使用(超過二週就算),肌群(肌力降低)與韌帶(彈性&韌性降低)退化迅速,當恢復日常活動時就出現不適感,這狀況多半都發生於骨折患者身上,經歷這次也見識到肌力退化之迅速啊!

縫線傷口處理也是相當重要一環,縫線處的疤痕肉芽(美觀也是很重要)會影響腳踝運動時的感受,若肉芽過多,皮膚就會失去韌性與彈性,拉扯感會很明顯。打從拆線後就開始使用無痕膠帶防止疤痕肉芽增生,但使用棉質的無痕膠卻經常脫落,而且在經常活動的腳踝也與襪子摩擦於翹區脫落,很是麻煩,雖然可以加貼一層(防水透氣膠帶)保護,但長時間貼於皮膚會起疹子過敏。
蛙嫂靈機一動!告訴樹蛙以前同事剖腹產,使用一種(矽膠貼片),可以重複使用而且不會過敏,只是價格不斐喔!樹蛙聽完就趕緊找網路相關資訊,果真有這東西,趕緊買一片來試看看!
從第十二週開始使用,長時間貼附皮膚完全不過敏,而且完全防水,就算泡熱水桶也不會脫落,若失去黏性只要用洗碗精清洗乾淨就恢復黏性,相比傳統的無痕膠帶使用約一星期就必須更換而言相當方便哩!


【10/27術後十三週】
每天進行踮腳尖肌力訓練100回,讓原先腳背小指區域的緊繃感降低許多,平常走路起來幾乎沒有感受緊繃,確實幫助許多。另外每天晚上的熱水泡腳也很重要,讓緊繃與僵化的肌群峰放鬆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復原。話雖如此,對樹蛙而言這還不足夠,恢復越野跑所需強度與靈活度是終極目標,右腳踝承重力尚無法承受激烈使用,測試標準可以使用跳繩運動判斷,跳繩運動對於腳踝壓力極大,特別是能夠單腳並踮腳尖跳繩,若能通過壓力測試就可以確保腳踝強健無虞。

跳繩同時訓練小腿肌群與核心肌群,對其它肌群也有訓練效果,可以做為尚無法慢跑前的初階心肺訓練。初期對於腳踝的肌力訓練,只需要每天能夠進行雙腳跳繩200下即可(目前樹蛙只能50下),剛開始進行時,右腳踝在反覆跳耀時會感到痠痛,痠痛感區域為腳背外側與腓骨外側。

痠痛的感覺很類似足底筋膜炎,只是發生在腳背,至於腓骨後側是有緊繃感覺,但是可以藉由按摩減緩,大概是最近頻繁的訓練,造成肌肉筋膜些微發炎吧?
這週安排了二天步行訓練,每一次都安排4公里距離,走起來足踝感覺還不錯,不會有疼痛感,但經過了連續二天步行訓練後,在距骨上方位置(距腓前韌帶區域)會有痠痛感
   圖片出處:人體機能解剖全書-第二冊(ISBN:978-986-377-308-5)

另外也發現腳踝關節前側出現(擠壓感)。這情況在每天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,剛下床瞬間踏地時腳掌與腳踝痛感強烈,但過了一會走路後痛感就會減緩。本著研究精神,研究一下目前的臨床症狀,再找看有無相關原因與復健方法,真的還找到些資訊可供了解可能原因。
剛開始覺得腳踝用於日常活移動沒有問題,所以就給腳踝增加點壓力,但實際情況是腳踝周圍軟組織尚未完全復原,依舊有發炎情況,再加上近來對腳踝施加比日常生活更大壓力,造成腳踝周圍組織發炎腫狀(肉眼可見些許腫脹,但與左腳相比不明顯),造成前側腳踝夾擠(Pinching fell)進而限制住腳踝上下擺動,並讓腳掌產生疼痛感。
資料來源:前側夾擠
文中描述此情況會與腳踝扭傷有關係,而且痛感發生在特定動作中(上下樓梯、慢跑、深蹲),需要將腳踝背屈15度動作時出現。這情況都與目前發生吻合,但光有一篇資料仍然不足以證明這論述與成因,尋找更多相關論述來支持這一論述,大都以國外文獻為主(Key word: ankel pinching)。但也間接證實可能的成因為何,就等待下次門診時在與醫生討論唄。
但目前狀況也是得處理,也順道找了確認(腳踝夾擠)的方法還有物理治療方式,國外運動醫學發達,相關資料與文獻很多,反觀國內較少,選了一個代表性的網站,使用大家熟悉的中文與淺顯易懂文字敘述與影片,提供大家參考:
資料來源:山姆伯伯工作坊

【11/3術後十四週】
今日回診醫生將會視X-ray影像決定可否回復正常生活(慢跑、爬山等高強度運動),報到前先照一張X-ray,進入診間醫生看了相片後,發現骨骼復原狀況非常良好,接下進行踝關節動作檢查,與正常右腳有著相同角度與力量,腓骨裂痕也以不可見。
醫生說這已經可以恢復慢跑與高強度運動,但因韌帶一段時間未使用。強度可能退化,不要一下拉太高強度,除此之外都不用擔心。
話雖如此,我也將這幾週復健時所遇到問題請教醫生,醫生個別回復如下:
1.  腳踝進行大角度上/下彎曲時,會感到緊繃感:
     因為開刀時,會造成韌帶周圍組織腫脹發炎,同時組織會增生而壓迫關節活動空間,這狀況
     可藉由運動復健與熱泡水,消除壓迫感,但時間大約要6個月時間,而且不一定能夠完全消 
     除,會依據運動復健頻率決定。
2.  腳踝進行左側/右側彎曲擺動時(某一個角度),腓骨末端下方(距骨連接處)感到些許痠痛與刺         痛感:
     固定鋼板延伸到腓骨末端,會造成特定角度(因人而異)有緊繃感(異物感),可藉由復健讓身體
     逐漸習慣,可以減緩此感覺(每個人的敏感度都不同),大多數在半年後會減緩,若依然沒有
     減緩,則在術後滿一年時,移除固定鋼板會減少異物感(不同人感受度不同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出處:人體機能解剖全書-第二冊(ISBN:978-986-377-308-5)

聽完醫生解釋後,才明白原來所謂的壓迫感、異物感是這樣產生的,至於感受強度真的只能見仁見智!不過復健是可以降低感受,讓身體儘快習慣(鈦鋼板)存在,畢竟身體適應力是很強大的,依照以前經驗來說,頻繁的運動復健,確實可以讓身體習慣不完美,甚至還會發展另一個代償機制彌補原先的不足。
好消息是這週已經畢業,不須穿戴動態護具(其實樹蛙第11週時就自行決定不使用啦!),並且可以恢復慢跑與準備高強度運動。雖然特定角度時會產生壓迫感與異物感,但可藉由運動復健讓身體習慣並共存,因此持續的運動與復健是必須的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抱怨與自怨自憐不能解決問題,積極並持續運度與復健才是正解。

    
【11/10術後十五週】
時間來到第十五周,骨折復原大致上已經消除,日常生活行動無虞,可以說幾乎沒有影響。但是,樹蛙給自己訂定的康復目標(手術前狀態四小時內42K全馬或連續運動超過8小時以上)高標準,在高強度運度動下需要進行更多的強化項目,所以對於康復要求比一般高上許多。有了年紀,過太爽會變成大肚青蛙,只能惆悵回憶哩!


心肺功能是所有運動基礎,但心肺的基礎又在於雙腳行動自如,下肢關節肌肉群順暢活動自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所以接下來會著重於運動復健與恢復訓練。

這週開始進行基礎測試慢跑,觀察在右腳踝在慢跑過過程當中感受到的感覺為何,預計第一個月每週三天,每次5公里,配速06:30,讓右腳踝習慣反覆衝擊狀態。第一次跑起來時,在1.5K前,有時右腳踝會有痠痛感覺,過了1.5K後身體熱起來,腳踝痠痛狀況就消失,可以持續動起來無異狀。第二次跑,原來的酸痛感只剩下很輕微感覺,嘗試拉快些速度觀察強度變化是否有關連,也沒有發現到痠痛感加劇,倒是另外發現在轉彎過程中,右腳踝穩定性依舊不足,大幅度轉向或突然變換行進方向時,踞骨與距腓後韌帶出現疼痛感。結束後,測試單腳站立拉筋,發現左右腳的平衡性落差很大,右腳踝穩定性不足,造成使用單獨右腳踝站立時無法保持平衡。這狀況得要進行本體感覺訓練強化腳踝附近肌腱可以獲得改善。

【11/17術後十六週】
這週開始回復術前強度心肺訓練,採取每週三次,每次10公里的短距離慢跑訓練,並設定配速為5:30~6:00分/公里的強度,目的是觀察腳踝於運動狀態當下與結束後感受如何。

上週慢跑時有發現初期熱身不足,會讓腳踝緊繃感與痠痛感較強烈,16週後這樣情況已不明顯,過程當中也沒有感受腳踝不舒適感。第15週在慢跑當中,遇到需要(轉彎傾斜路段),特別是朝向右方轉彎路段,腳踝會出現較顯著的壓迫感(痠痛感),但16週時,這感覺降低許多,不是突然消失,會緩慢減少不適感,推測可能是反覆運動讓足部血液循環較佳,外側韌帶恢復狀況較佳所造成。

將腳掌向內彎折的動作最為明顯,前幾週做這動作,右腳踝外側緊繃感非常強烈,甚至會有疼痛感覺。經過這幾週慢跑與足踝復健後,腳踝緊繃感降低許多,差異非常大!

另外一題關於開刀疤痕,使用矽膠貼片將近一個多月時間,幾乎是24小時貼附疤痕上(洗澡、運動、睡覺都沒取下),傷口確實平整許多,但還可見傷口附近所產生的(色差)。不過這就需要時間讓皮膚色素淡化,但樹蛙倒是不擔心啦!反正這裡又不影響美觀,足踝運動功能正常才是最重要的唄?


最擔心疤痕會形成蟹足腫,讓關節活動時皮膚產生(緊繃感),看來這情況是不用擔心太多才是!話雖如此,醫生還是建議至少要貼附至少6個月時間,並減少日光照射,才能抑制疤痕增生。

這週足踝附恢復情況又比上週好些,運動功能也回復大半(但.....心肺只剩術前40%,得要時間訓練)。另外,奇怪的是,每次早上起床或久坐起身,右腳的足跟底部會有類似足底筋膜炎的痠痛感,但走約2分鐘後會消失,不知道原因為何?目前是每晚先使用按摩球加強雙足底部按摩(與治療足底筋膜炎相同),觀察狀況是否緩解唄!

【11/24術後十七週】
近來工作較多,一忙就忘記更新進度,趕緊補更一下!
每天例行工作都得要靠雙腳移動,非常重度使用雙腳,除此之外還得要清晨慢跑,這週慢跑更會地點,嘗試跑斜坡看看,觀察雙腳是否出現不適感,慢跑過程中,除了很喘外(心肺真的少了30%以上),其它並沒有出現不適感,看來這真的是好消息,腳踝部分算是已經康復9成,剩下的穩定性得要靠(本體感覺訓練)來提升。

上週出現類似足底筋膜炎的情況,經過每天早/晚筋膜求放鬆後,也改善許多,可以判定是足底筋膜炎。復健時與醫生討論這情況,復健師認為這不是骨折後遺症,推測應該是足踝尚未適應高強度運動所產生的局部發炎,也建議要多泡熱水加速腳踝軟組織修復,疼痛現象可以減緩與消除。
到目前為止,術後所產生的後遺症,基本上都可以使用復健處理與消除,只是要很有耐心,而疼痛也是必經過程,但訓練過後這些疼痛就會消除大可不必擔心,先前提到使用彈性訓練足踝也有一個好處,可以讓腳踝更有力,在跑坡時小腿僵硬情況減緩許多,而墊腳尖動作則是讓小腿肌力變得更強與穩定,不像先前遇到斜坡需要出力處,小腿容易僵硬與疲勞。
不可否認,復健過程真的很累而且需要耐心,結果又不能馬上看見,但若持之以恆地做下去,結果是會變好的,可千萬別放棄!如果自己的身體都不能改變與控制,那還能期望自己能有何改變?事情既然遇到了,就樂觀的面對與冷靜分析處理唄?

這個月即將結束,復出的第一個月,不敢一次拉升太高強度,醫生也建議緩著來,讓腳踝適應強度,等到沒問題後,再回復到平常強度。

這個月跑量看來是沒有辦法破百了,沒關係,留得青山在、不怕沒材燒,慢慢來啦!

【12/1術後十八週】
復健真的需要時間,特別是軟組織復原需要比較久時間,骨骼雖然好了,且運動功能好了一大半,但腳踝穩定度真的還不足!
每每需要腳踝出力時,右腳踝就趕到些痠痛。比如揹著約30公斤重物,蹲姿轉換為站立的姿態轉換,需要腳踝出力,右腳踝就很明顯痠痛感,並且無法出力。 趁復健時請教醫生,推測距腓後韌帶與距腓前韌帶嚴重受傷之後的後遺症。但不用擔心,可以藉由本體感覺訓練加強韌帶強度與穩定度,消除不適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出處:人體機能解剖全書-第二冊(ISBN:978-986-377-308-5)

自己推測可能也是這樣情況,因為日常生活/運動都正常,但若外加重量超過自身體重30%,就會出現這樣不適感。早在出現這情況後,就推測可能是韌帶因為超過承受範圍(與左腳踝相比較)產生的不適感,特意進行人體實驗,分別給自己負擔重量觀察不適感,發現只要超過自身體重30%上下,右腳踝不適感會出現,雖然慢跑時的衝擊力都會超過,但都是極短的時間發生,韌帶能夠瞬間承受,不過搬重物或是揹重裝都是長時間,感受就很直接。
另外也可藉由單腳站立軟墊(厚度4公分以上)測試平衡性用以評斷腳踝穩定性狀況。右腳踝與左腳踝相比,平衡性差很多,幾乎只剩下一半!而且站久(約5分鐘)腳踝與阿基里斯腱週圍感受到酸痛,因為要保持平衡,腳踝與肌肉需要不斷修正,很是耗力!而左腳踝輕鬆達到平衡,也不需要反覆修正姿勢。
韌帶復健除了本體感覺續練外,還得要進行重量訓練,在能承受重量內,強化韌帶與周圍組織,就當自己是白老鼠來試驗看看吧!

這週安排了霞喀羅古道健行,養老<=>往返白石吊橋,路線總長約21公里,路況平坦好在,只有幾處崩塌路段需要高繞與橫渡,裝備重量約圍10公斤左右,一整天下來右腳踝沒有出現不適感,復原情況還不錯!



隔天腳踝除了類似足底筋膜炎痠痛外(也只有一下下而已),沒有出現其它不適感。

【12/8術後十九週
本週著重在右腳踝的本體感覺訓練,強化右腳踝穩定性。原先使用椅墊,但椅墊太薄且支撐性性不足,總覺得訓練效果不佳,開始尋找新材料可供訓練用,無意間看到鄰居丟出回收紙箱,內有一個圓形緩衝發泡材,厚度與硬度都很適合,拿來測試看效果如何,一試下非常滿意啊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鄰居很有才的畫上一個臉,看了就很想踩上去踏一踏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厚度大約4公分,踩上去支撐性非常足夠,但又不會太硬!

腳踝穩定度好不好,一踩便知道!右腳站上去5分鐘,小腿與腳踝為了平衡不斷修正,就酸得要命!而左腳的韌帶與肌力都足夠,維持平衡輕鬆自在。只要每天早晚5分鐘的平衡訓練,真的很有感覺!因為踏墊軟,維持平衡更是不容易,因此強化足踝部韌帶,這就是要找一個軟硬度適中墊子的原因。

【12/15術後二十一週】

這週比起上週而言,腳踝穩定度些許提升,墊腳尖前後跳動時右腳踝較不會出現(酸軟感),只是韌帶恢復較預期緩慢,這倒是令我訝異!原先以為軟組織恢復應該比骨頭快,實際上相反。

近來寒流一波又一波的到來,先前聽有經驗長輩提過,若腳踝動刀,遭遇氣候變化時動刀處會有痠痛感發生,這情況尚未發現,可能是每天都有對腳踝泡熱水15分鐘復健因素的關係吧?

【12/22術後二十二週】

最近寒流到來,早上起床晨跑都很掙扎,結果到月底了才跑了76公里....

原本擔心氣溫低狀況下,腳踝會出現不適感,實際沒有出現,倒是心肺功能訓練不足,拉高配速就上氣不接下氣,這狀況可是與腳踝沒有關係啊!

【2023/3/6術後7個月】

部落格已經許久沒有更新,但復健可一直不間段。

趁著過年時間給自己跑一趟八金九(八斗子>金瓜石>九份)34k長距離順登基隆山,上到基隆山頂時遇見大景,也彌補還不能山行遺憾。


這一趟主要目的測試腳踝穩定度恢復狀況,結果還算不錯!右腳踝穩定度雖不如左腳踝,但也接近80%左右,主要差別依然是單腳站立時的足踝控制性,總是沒辦法如同左腳能夠(快速穩定),得要多費力保持平衡。一月底結算跑量時也來到220公里,也算是回復到正常範圍內,而腳踝也沒有出現特別異常情況,只有右腳跟在每次跑完後隔天,都會在腳底腳跟處會出現痠痛現象,推測可能與足底筋膜炎有關係,都使用擀麵棍滾壓足底加以處理,可以降低不適感。

一月回診照X-ray,骨裂痕完全不可見,只剩下鋼板與螺絲影像,醫生表示幾乎康復,往後只要三個月回診一次即可,此外,按照此情況可安排在7月拆除鋼板。醫生詢問目前運動狀況後告知復原進度超前許多,以不用擔心負重爬山問題,唯有因為腳傷後多少有後遺症,可視需要安排重訓,提升肌力與運動協調性。


從事發去年夏天,經歷七個多月時間的復健,體能與狀況也恢復了80%左右,這期間一直叮嚀自己要努力復健不要偷懶。人體很巧妙,給它越高的訓練,身體就會努力跟上來並適應這強度,雖然一開始非常痛苦且難以承受,但只要撐過前三周,可以感受到身體狀況逐漸變好喔!

3月開始安排每周三次的重量訓練,藉以強化肌力以彌補骨折後帶來後遺症,只是荒廢二年的重訓,幾乎是砍掉重練,第一天下來真的是全身痠痛,熟悉的酸痛感回來了!話雖如此,也得要持續堅持,堅持3周以上就沒過去啦!

在今年五月也給自己準備了一個驗收考試(TNF 50K越野賽),藉由這段時間的訓練與準備,能讓自己了解是否達成預定目標。

給遭逢相同意外的看官們一句話。抱怨不能解決問題,責怪他人也不會讓自己變好,身體是自己的,唯有忍耐並用毅力持續復健,身體一定陪我們走過萬水千山哩!

關關難過,關關過唄!

【復健完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