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

埋沒的八仙山森林鐵道(20181223)

西元1894年7月25號,中日甲午戰爭(First Sino-Japanese War)爆發。開戰前六年慈禧太后下令重修頤和園花費一千三百四十萬兩白銀,隨後西元1889年,光緒皇帝大婚,再次花費白銀540萬兩,而這就埋下了敗戰的伏筆.....


欽差大臣李鴻章所成立的北洋海軍在1888年建軍完成,並耗費鉅資打造二艘當時最先進的鐵甲軍艦【定遠號】與【鎮遠號】,以當時遠東地區而言是相當先進的軍事力量。西元1885年,日本發現中國崛起的海軍力量時,迅速擬定了十年建軍計畫,計畫在十年內建立一支超越中國北洋艦隊的現代化艦隊。可惜!當時大清帝國雖建立起全亞洲最先進的北洋艦隊,但因慈禧太后的顢頇昏庸、貪圖個人享樂,導致北洋艦隊缺乏經費維護與整訓,逐日每況愈下。在開戰前1890年時,大清北洋艦隊總排水量為2萬7千噸,而日本海軍總排水量只有區區1萬7千噸,但在日本傾全國之力下發展海軍下,到了開戰之年,日本海軍總噸數就已超越北洋艦隊達到7萬2千噸,足足多了北洋艦隊4萬5千噸,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....

戰爭結束後,大清帝國慘敗,北洋艦隊全軍覆沒,清廷被迫於西元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【馬關條約】,條約其一為『向日本永久割讓台灣島、附屬島嶼、澎湖與其附屬島嶼與北緯41度線以南遼東半島』。這一關鍵性條約對台灣造成無法抹滅的影響。

西元1910年,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擬定執行五年理番計劃時,無意間發現當今八仙山地區林業資源豐富,相當具有開發潛力。當時八仙山地區隸屬於阿里山林場管轄,因考量八仙山林木品質高,且緊鄰大安溪與大甲溪畔,運輸較方便,因此經濟價值極高,隨後,台灣總督府及拍板定案,在1915年,八仙山事業區脫離阿里山林場管轄,獨立為八仙山林場,並歸到總督府下營林局進行管理,西元1916年,八仙山林場正式成為繼阿里山林場、太平山林場之後第三大官營林場。

八仙山林場在西元1943年搬出材積達到歷史最高峰,達到4萬3千立方公尺,但也因此迅速耗竭林業資源,也在此時,八仙山由盛轉衰,過去因伐木事業繁榮景象也因資源耗盡變得逐漸黯淡。

八仙山鄰近大安溪與大甲溪附近,地形複雜陡峭,要將砍伐後巨木運下山是一大工程,針對特殊地形條件,發展出鐵道、山地鐵道、平地鐵道、架空索道這四種運輸系統,交叉運用輾轉將珍貴的針葉林木運送下山,運輸系統的複雜度居三大林場之首,只是隨著林場沒落,這些特殊的運輸設備也隨之拆除棄置,依稀可見殘存木樁與鐵道遺址,真令人不勝唏噓!

時間來到2018年12月23日,原本樹蛙計劃這周日要前往塔曼山與玫瑰西魔山,無奈!氣象預報傳來不好消息,東北風面將至,中部以北轉為雨天,這下可好!已經安排好的計劃全被打亂,趕緊臨時動議,往中南部移動,但又事出太突然,貿然選個沒做過功課的中級山並不符合樹蛙貪生怕死的原則,仔細評估後,就谷關七雄與大雪山地區較符合,幾經思量後,就決定八仙山了!

在新竹與張大哥見面後就驅車一路直達,為了這個八仙山,還特地摸早黑出發,擔心太晚下山,遭遇車潮堵車,這個八仙山還真的有點遠啊!
出發前一晚,研究一下路線後,幾乎一面倒地從遊樂區起登,因為登山口位置較高,路線短,海拔落差只有1363公尺,看起來比較適合趕時間的我們,但是,得要等到遊樂區開放才可其門而入,但當天我們抵達時間為早上七點,就臨時動議改為由松鶴部落起登,這一臨時動議,落差可就變為1655公尺啦!
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,如果硬是要等待遊樂區開門,不只時間耽擱,還得多付門票錢,只好乖乖的認份。
大清早,停車場早就停好幾部車,原以為我們算早,沒想到還有比我們更早!八仙山名氣果然了得。停車場位置就在以前林場的平地鐵道上,雖然鐵道早就被拆除,但是路基依稀可見。

這一段鐵道遺址,沿著大甲溪畔蜿蜒而上,一直延伸到谷關下方, 珍貴的針葉林木在山上採集後就利用索道吊掛運送下山,時至今日,已經變成當地居民與登山客使用道路。

停車場往前走約100公尺,就可以見到登山口在路旁。

看見這歷史悠久的路牌,時間好像回到民國70年代,那時百岳風氣興盛,路牌上斑駁字跡,就是歷盡滄桑的模樣啊!

0743,開工!


通過登山口之後,就是一連串『之字型』陡上,喘息空間全無!趕緊調整步伐,控制心律,可不要心跳一下飆高就後繼無力了。樹蛙走過北部許多中級山,但路況全沒有這裡好,八仙山路況好到讓樹蛙驚訝,路徑清楚寬敞,而且還沒有惱人蜘蛛絲,光這一點就很討喜!

 雖然一路陡上,但路徑清楚寬大,行進時不拖泥帶水,配速上就不是大問題啦!

全拜路徑清楚好走所在,0800,我們花了15分鐘時間來到第一電塔,路徑就沿電塔旁穿過,要迷路都很難。

樹蛙與張大哥很慶幸決定臨時動議,多雲時陰的天氣,很適合爬山健行,也感謝老天賞臉,出發前幾日沒有降雨,林徑乾燥,行走其上,輕快舒坦。雖然有許多落葉樹根,但路況非常好,完全不需擔心路況而拖慢速度!

0816,時間30分鐘,抵達第二電塔,路徑就直接穿越電塔下方而去,真不知這電塔是如何運輸到此組裝的?

通過電塔後,傾斜度又更高,不過路徑非常清晰,只要跟著路徑走不致迷路,遇到一小段拉繩區域,快速通過!
每遇到拉繩區域,樹蛙盡可能不要使用固定繩,一來重心難以維持,二來拉繩而上難以施力,因此樹蛙都會找尋天然固定點,例如樹根、石塊等天然穩固的固定點,如此重心保持容易又方便施力。尤其是路況極差的中級山更是好用,因為重心不穩而造成摔落意外,這在山難發生占有極高比率,除非危險地形需要固定點保險,要不然還是使用天然固定點重心較穩固。

路徑一路向上,沒有太多喘息空間,偶有一段腰繞路段,看了周圍林相都以新生闊葉林為主,想必海拔尚未突破1800公尺,由於經歷過大規模開發,原本的林相已經改變了,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代闊葉林,樹圍都較小,林相也較疏,與原始林相差異很大。

1015,一路陡上的路徑,最後接回園區道路,不過園方似乎不喜歡大家走這路徑,用一個柵欄擋住,還標示禁止通行!不過山不轉路轉,從旁邊繞過去就行,因為園區門票包含入園保險,可能就此劃分責任吧?

進入園區後,步道更加清楚,路旁也多了標示樁,這點比起免費的中級山步道好像許多,而且走到現在,都沒有遇見蜘蛛絲纏臉,感覺很舒服喔!
也可能近來中部地區較乾,沿途都沒有見到菌類發菇,偶而見到已經乾掉委縮菌類,這點就與北部與東部中級山差很多,樹蛙心中想這次是否能發現不常見菌類,可是都沒見著。

中途有一座木造休息站,見到一家五口健行,年紀最小只有小學四年級,走起來也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,哪像樹蛙家的小蝌蚪走起來呼天喊地似的,還要半哄帶騙的才能走上山。不過,爬山這活動不能勉強,一強迫下去,興趣立刻消失殆盡,只剩下怨念,以後寧死不跟啦!


走到這裡已經超過一半路程,耗時不多,看來今天可以早點下山免去塞車麻煩,樹蛙爬到現在,深深感覺爬山不累,累是在開車。要出門爬山得要先經過舟車勞頓一陣,下了山,還得要再一次舟車勞頓,如果有接駁車還好,自行處理就累了!不過這也是爬山的一環吧?還真希望有個自動駕駛車,設定要到哪個登山口,背包丟上車,人坐上去,醒來就到了!不過,可能樹蛙有生之年還見不到吧?

看了地圖上的等高線,過了涼亭之後,線條密度更密,表示坡度更陡!而且周圍林相已經改變,箭竹林悄悄出現在周圍,低海拔闊葉林已不復見。身在野外,除了依賴儀器設備之外,最好還能養成觀察周遭環境的技能,對於環境地形的變化越熟悉與靈敏,就表示越能明白相對位置,這可以大幅減低迷途風險。

通過4K木樁後,就會進入一片整齊劃一的柳杉林,原生林砍伐後,原有植被破壞殆盡,為求水土保持,種植生長快速的柳杉就是最好的方法,當今台灣許多地方所種植的柳杉林,都是伐木後所種植,並不是原生種。不過為何要種植柳杉而不是其它植物?這就台灣裡是有關了,柳杉最早在台灣種植的紀錄是在1891年的時候,由【日本土倉株式會社】從日本引進來台灣種植,當時種植範圍是在現今烏來龜山小規模種植,但是因為日本柳杉水土不服,結果試種失敗,原先以為這日本品種無法在台灣存活下來,就打消這念頭停了一段時間。
1901年東京帝國大學(台大前身)台灣演習林成立(當今溪頭台大實驗林場),首位演習林主任西川末三考量溪頭地形特色為溪谷,且濕度高,與奈良縣吉野川相當接近,因此決定引進『吉野柳杉』試植。1909年,西川末三從日本引進吉野柳杉種子播種,2年後,即1911年長成幼苗後,移入演習林栽植。期間,吉野柳杉生長情況良好,非常適應溪頭地區環境,種植10年後1921年,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吉田正男依據種植紀錄與調查,發現這十年間,在溪頭種植的吉野柳杉不論在樹高與樹圍上,均較原生地增長150%以上,深入研究後發現,吉野柳杉對於台灣中級山領域(海拔1500~2500公尺)較有適應力,也因為這個發現,促使營林局開始在各大實驗林與阿里山地區大規模種植柳杉。

雖然柳杉生長快速,但存在許多問題。由於氣候差異性因素,在台灣種植的柳杉無法自行結果繁殖,形成族群斷層。而且,柳杉生長最快速期間大約為前16年,過16年後生長會變遲緩,而超過20年後就會逐漸進入衰老期。而且因為柳杉樹皮略帶甜味,成為松鼠與齧齒類動物打牙祭的最佳目標,經常造成環狀剝皮而使樹梢缺乏養分輸送枯萎變色,最終導致整株死亡。當初採用柳杉造林是因為生長快速,因而大量種植,但因單一性過高,導致生物多樣性趨少的情況日益升高。但問題不在柳杉,而是在錯誤的政策,台灣光復後,國民政府延續日本政府的山林政策,更甚至將日治時期所規劃的針葉林種樣保留區,全部砍除,然後換種植柳杉,美其名是林相替代,其實就是真砍樹假造林的手法啊!


走到這裡,距離八仙山主峰只剩下1.7k,視野所及都是成片柳杉林,很難想像以前這裡是紅檜聚集,每株都是高聳挺拔的模樣,如今這番情景只能看老照片回想。

通過1.7k指示牌後,等高線更加陡峭,但是園方也很貼心地架好木梯,方便登山客行走,雖然很難得可貴,可是樹蛙還是不太習慣這人造階梯出現。但是,環境保育也得要與現實取得一個平衡,總不能因為舉著環境保育的大旗而無限上綱吧?

這樓梯還不識一般的陡,尤其是走了很長一段陡上,還要再踢階梯上來,樹蛙也有點吃不消啊!今日氣候乾爽,木製階梯就沒有濕滑問題,走起來也較放心。

木製階梯只是小菜一碟,後面還有長長一串的樓梯等著哩!不過,倒是不用擔心,畢竟這是人工步道,比起傳統中極山路徑好走許多倍啊!而且也不用擔心停下腳步休息時,螞蝗還會偷偷上身的麻煩事

1134,抵達架空索道頭,因應八仙山地形陡峭複雜,原木砍伐後,先經由木馬道與山地鐵路運輸至索道頭,在利用索道將原木運送下山,在伐木業鼎盛時期,這裡可是車水馬龍,所有上山下山物資都得要使用索道運送,伐木結束後,所有設備都拆除,只剩下木造的流籠頭複刻品聳立在這,告訴來往的旅人們過去曾經輝煌的歷史。


抵達流籠頭,距離主峰只剩下700公尺,這路途間,腰繞路是樹蛙個人最喜歡的路段,沿途逸靜安詳,時光彷彿停止在這一刻,樹蛙很想在就此打住,燒壺水,泡個茶,安靜的獨享這恍如時間停止般的氛圍,忘卻山下惱人瑣碎之事。

看看手錶,時間催處著樹蛙前進,前進沒多久,隱約看見前方露出一塊空地,看來三角點就在那裏了。

1200,距離出發時間4小時15分,抵達八仙山三角點,天空已被雲層所覆蓋,雖然沒有下雨轉壞跡象,但帶有稍稍寒意。趕緊將外套取出穿上,免得感冒了!
八仙山,基石編號1547,二等三角點,海拔高度2366M。
抵達三角點時,山頭早就聚了十多位山友,各個看起來身手非凡,還有一隊4人早就出發前往唐麻單山去了。樹蛙想說是否要加碼行程,來個八唐縱走,考慮到下山返程會塞車,還是下一次好了。

抵達三角點時間也以中午,當然是要煮個熱騰騰的泡麵來溫暖一下身體啦!樹蛙上中級山最常攜帶的主食有二種,一種是泡麵+番茄鮪魚罐頭,另外是營養口糧(當兵的那種硬餅乾),基本上這二種樹蛙都是隨身攜帶,一來可依據行程狀況機動調整中餐,二來可以當作緊急備用糧,反正重量上差不了多少。在海拔2000米的涼意下,熱呼呼的泡麵下肚,身體都暖和起來,看似在山下平常不過的簡單,到了山上卻如此讓人感到幸福,有時候幸福真的不需要太複雜。



都在預定時間內達標,時間壓力也不高,索性就揮霍起時間,光中餐就花去了50分鐘,這樣的時間對樹蛙而言是接近奢侈的事情,不過上了山,情況允許就不用太趕。每天在山下像消防隊,一直精神緊繃,上了山就放鬆休息一下吧!

悠閒滿足了,迅速的打包整理裝備下山,出發前張大哥與樹蛙在三角點合照一張,紀錄一同走過八線山的時刻。


路徑清楚寬大,這對下山是莫大助益!
大部分中級山,路徑不清而且地形複雜,上山與下山都討不到便宜,但是八仙山不同,因為地形單純,下山選擇踏點較容易與輕鬆,某部分路段還可以用(野跑)方式進行。與張大哥討論後,這樣的路徑與地形可以採用輕裝方式進行野跑,加強訓練體力與反應力,難怪那樣多人選擇山林野跑就是這原因。

離開三角點後3小時,我們返抵第一電塔,這裡距離登山口只剩下15分鐘腳程,看著對面大雪山地區天氣還算穩定,心中踏實許多,至少不會變成落湯雞,而且可以在傍晚前離開。



某些路段較陡,但氣候乾燥,路況非常好走,稍加注意就可以快速通過,沒有失足滑倒的疑慮,這真的很棒!

看到登山口了!
在一連串的之字形陡下後,終點已經可以清楚看見,結束今天八仙山行程啦!時間還早,等會可以換個衣服後再驅車返家,而且比預定時間早下山,塞車問題應該不嚴重,樹蛙最擔心的依舊是塞車問題啊!


下午1524,全程含休息總共7小時40分。對於今天這樣的時間控制,張大哥與樹蛙都感到滿意!要不然心中孜孜掛念的還是塞車問題,路途遙遠,開車比山還辛苦,要不是掛心交通問題,我們也不需要如此嚴格控制時間。樹蛙心想,以後較遠的行程,或許找大家一同胞車上山會是選項之一,畢竟車不用自己開,體力與精神負荷會更低,走起來壓力也更低吧?


返抵停車處,還有時間可以讓我們稍事休息與更衣,待會就要驅車北上了!
車行至東勢,天空轉陰下起雨來,樹蛙心想幸好早些下山,要不然遇上就麻煩啦。沿著國一北上,行至三義後,雨勢更加劇烈,風勢強勁,有如暴雨情況!如果今天依然前往北橫地區,那應該是淒風苦雨的難忘行程,張大哥與樹蛙心中暗自確幸著。

總之,感謝老天賞臉,給了我們一個好天氣八仙山。

八仙山,真是一個好山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-------全文完--------